8月3日,榆林市公安局、教育局联合发布暑期提示,详情如下↓↓
榆林市公安局、教育局联合发布暑期期间六类易发、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刷单返利、免费送游戏皮肤、游戏账户、装备虚假交易、冒充老师、冒充熟人诈骗和教育退费六类在榆林市学生群体中多发性的电信网络诈骗。
(相关资料图)
刷单返利类诈骗
是目前发案率最高的电诈类型
占整体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的1/3左右
▼
一、刷单返利诈骗
市民张女士在微信群内看到“免费送礼品、点赞评论返佣金”的信息及二维码,扫码联系上客服并按要求下载了一款APP,随后在APP内“接待员”指导下做刷单任务。完成5单小额任务后收到了对应的佣金,并可全部提现到银行卡中。张女士遂开始认购金额更大的组合任务单,投入总本金11万元。但按要求完成任务后却发现已无法提现,张女士此时才发现被骗。
警方提醒:
1.刷单返利类诈骗=陌生人+加微信群/下载指定app+小额成功返佣但大额提现失败+联单/保证金/解冻费+要求继续转账。
2.大家要记住,所有要求垫资做任务的兼职刷单,都是诈骗!
二、免费送游戏皮肤诈骗
市民陈先生突然发现手机绑定的银行卡里没钱了,一查才发现银行卡里的36万余元,在下午一个多小时内被转走。陈先生想起儿子用过手机,一问是孩子在玩一款游戏时,遇到了骗子,对方以领取“免费皮肤礼包”为诱惑,连吓带骗,将36万元巨款转走了。
警方提醒:
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或修改密码,不要将支付APP设置为免密支付,以免其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三、游戏账户、装备虚假交易诈骗
毛某在玩手机游戏时,突然从窗口弹出“低价出售游戏装备”的消息,添加对方QQ号后,对方让毛某充值200元注册账号,毛某向对方提供的账号转账成功后,对方又让毛某再次充值1200元作为开通账号的押金。
随后,在登录时突然弹出一个窗口“您的个人信息出现问题,账号被冻结”,毛某看了便立刻联系了对方,对方说:“现在您需要充值6600元才能将账号解冻。”毛某听了后,按照对方的提示把钱打了过去,但这时对方已将毛某拉黑了。毛某这才发现自己被骗,立马报警。
警方提醒:
买卖游戏币、游戏点卡,请通过正规网站操作,一切私下交易均存在被骗风险。
四、冒充老师诈骗
市民高先生的儿子刚上高一,家长和老师们便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方便日常联系。暑假期间,群消息提醒“庞老师”发来通知:“各位家长中午好,下学期学校通知收取学杂费、资料费共2580元。请各位家长通过扫码的方式进行缴费,付款截图发群里备注学生姓名。”高先生立即按要求扫描二维码转账了2580元。直到其真正的班主任庞老师发现是骗子冒充,高先生和各位家长才发现被骗。
警方提醒:
1.作为家长,不要随意泄露群号和二维码,如遇有人在群内收费或私信要求收费,及时通过电话与老师核实,不可盲目转账付款。
2.作为班主任,要积极检查自己所在班级群、家长群,核实所有成员身份,严格落实实名制度。
五、冒充熟人诈骗
孙女士的微信好友接连收到“孙女士”向他们借钱的消息,好友怀疑“孙女士”微信被盗,提出要核实“孙女士”到底是不是本人。好友要求打电话确认,对方却发了一条2秒长的语音,内容就四个字“是我是我”。由于声音确实是孙女士本人,多个好友相信并转了账,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毫无疑问,孙女士的微信被盗了,此类“是我本人”的语音是提前录好的。
警方提醒:
转账汇款要核实:一定要核实清楚对方的身份,避免没有见面或者没有打电话核实,而仅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的方式,就向对方进行转款操作。
六、教育退费诈骗
市民小美报警称:她收到一个陌生快递,打开后发现内容是“某培训机构教育退费公告”,文件抬头印着“教育部文件”还盖着公司的公章。由于自己确实在网上花费3998元,报过一个“健康管理师”的课程。随即便通过文件上的二维码联系到对方。在对方的指引下,小美点击链接下载App,以在App上购买国库券的形式进行退费,最开始2次小美分别购买500元、1000元,很快就返还了600元、1200元。
随后对方让小美转账15200元、27800元、77000元,直至小美发现被骗时,已经给对方提供的5个不同人名的银行卡号转账。
警方提醒:
接到培训机构主动退费的快递文件也不要轻信,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加入陌生的QQ群、微信群,不要点击陌生链接,更不要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验证码等,不要相信任何理由的转账要求,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再次提醒
增强电信诈骗防范意识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远离电信诈骗风险
转自:榆林市反诈中心
来源:陕视新闻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