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凌晨2时至6时,大清河水位和下泄流量均达到本次行洪的峰值。台头大清河两岸的河堤上,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解放军、武警官兵、央企及我市施工企业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9600余人在大清河抗洪一线集结随时做好防洪抢险准备。
(相关资料图)
8月9日凌晨2时至6时,大清河台头段水位达到6至6.1米,第六埠段水位达到5.3米,独流减河进洪闸下泄流量达到1250至1300立方米每秒,大清河水位和下泄流量均达到本次行洪的峰值。
“抗洪主要分为两道防线,第一个就是大清河右堤应急除险护堤,构筑已沙袋为主的子埝,第二道防线是子牙河左右堤应急护堤。”天津市水务局副局长王洪府告诉记者,现在的重点工作就是最大可能提升两道防线防御洪水的能力,预制抢险物资和设备。
为监测水位和水情,抗洪前线使用了无人机、遥感、自动测流等,来跟踪和预测水情。并在大清河右堤沿线接通照明设备,便于寻堤查险和下一步的应急抢险。目前河道要长期保持高水位行洪,对大堤有比较明显的侵蚀,现在通过24小时巡堤排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专业处理,最大可能保障村庄不进水,减少居民损失。
大清河流域汇流流域面积较大,上游有很多大型河道、湖泊和水库,这些河流都通过大清河入海。在地理位置决定了天津必须接受洪水流过。记者了解到,大清河南支各大型水库持续放水,预测白洋淀未来10天放水量2.0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整体处于可控范围内,正全力以赴做好抗洪抢险工作。”王洪府说,大清河行洪峰值过后,东淀淀内水位将缓慢下降,整个退水过程将持续2个月左右。
一人180个沙袋 按时完成任务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洪水,中部战区在天津大清河抗洪抢险一线开设前方指挥部,对担负天津方向抗洪抢险任务的战区陆军、天津警备区、武警部队官兵、民兵力量实施联合指挥。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铁军旅”再次出动千余人、上百车辆赶赴天津任务区,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8月8日,在大清河两侧堤坝上,头顶上太阳火辣辣的晒着。一辆接一辆大卡车运来沙子,两岸堤上,官兵们这边挥锹装袋,那边码齐夯实,运送沙袋的队伍络绎不绝,排成长龙。
“这时候来不及累。”陆军第82集团军“铁军旅”刘老庄连战士刘基说,在大清河北堤东部,他们200名战士负责一千米的加固任务,每个人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200人,1000米,每个人要搬填180个沙袋来完成加固任务。为按时完成任务,连队分为16个组,1组5人来回轮换,这样效率比较高。
“一个沙袋不能装太满,否则不好搬、也容易破,一般是装三分之二土,放平后厚度10厘米。码的时候,沙袋要相互压着,避免出现大的缝隙,让洪水渗过去。”刘基说。
记者看到不少战士的手掌磨出了水泡,但是标准一点不降低,运上来的沙袋一个个折好口,码得齐齐整整、踩得敦敦实实。关于不怕苦累、敢打敢冲,这里有太多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们说,“只要能打赢洪水,保护好人民群众,再苦再累也值得。”
高科技无人船助力巡检
9日上午10:30分,在大清河革命桥附近,无人船正缓缓入水。看起来平静的水面下方也可能“暗流涌动”, 水下渗漏、裂缝、坍塌、泥沙淤都可能存在。眼前1米左右的无人船,可以协助岸上的工作人员进行水陆地形测量。
无人船,全称是无人船载水陆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可以通过远程遥控的方式就能控制行驶,自动展开水下无盲区的测扫,协助水利工作人员及时规避险情。
“传统无人船作业实际上是比较单一的,最多是单独采集水下数据,很难做到水陆一体化采集。”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田端磊告诉记者,眼前的小船下水跑一圈,水下和水上的地形数据都能实时采集到。
这些由无人船实时传回的信息,也并不只是单组单列的数据,而是全部数据的组合——一个三维可视化的水下地形图。“无论水下环境有多复杂,水体是不是浑浊不清,水下的问题一目了然。在这个三维可视化的绘制场景中,都能得到非常稳定的呈现。这就让险情排查工作更加直观了。”田端磊告诉记者,无人船可不间断测量水深水位,探测水下地形地物。其多波束测量系统,可通过声波反射,探测水下地形地物和水深,准确获取水下堆体数据及模型,然后快速计算堆体体积。
“以前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做到的,现在有了这艘船,也能够对水下情况有基本把握了。无论是‘救急’也好,‘体检’也好,都能够起到作用了。”田端磊说,无论水下环境有多复杂,水体是不是浑浊不清,水下的问题一目了然。在这个三维可视化的绘制场景中,都能得到非常稳定的呈现。这就让险情排查工作更加直观了。
在大清河沿岸,中国安能的75名技术骨干分为25组,24小时不间断开展巡堤查险任务,全时段查看水位变化、穿底建筑物、九类背水面、堤坝边坡位移等。由于岸边温湿度较大,不少同志皮肤出现红疹等,大家克服一切困难坚守一线,确保河堤安全。(津云新闻记者郭强 摄影李乃文)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