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防汛救援工作启动以来,派驻院前医疗急救专家指导组随队开展工作研判和专业指导。急救专家每日踏勘灾区实地情况,做好转运途中风险评估,确保灾区伤病员救治转运安全。
(相关资料图)
目前,救援工作已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受灾山区、村落道路环境复杂,人们在重建家园过程中做清淤、修复工作时可能会发生一些突发急症或常见创伤,120急救专家对市民和救援人员做出急救健康提示。
进行灾区重建家园工作时要注意周围环境,尤其要提高与天气、地质等因素相关的风险预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戴好一次性口罩、手套,尽量避免裸露的皮肤与淤泥、水源直接接触,勤洗手、勤消毒。如有人员发生呼吸困难、喘憋、不明原因胸痛、晕厥或遭受现场创伤,须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得到专业医疗救助。
在等待救援过程中,尽量不要移动伤员,除非现场不安全,可多人协作,保持稳定,避免晃动,做好保护,将伤员搬抬到安全地带,一旦发现有致命性大出血需要立即止血干预。同时,持续观察伤病员意识和呼吸情况,如果出现叫不醒,没反应,无呼吸的情况,需要立即开始做心肺复苏进行急救。
对于伤员伤口的现场急救处置,要记住三件事:防感染、快止血、及时就医打破伤风针。其中止血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对于无活动性出血的伤口,先用干净的水彻底冲洗伤口内的泥沙、铁锈等异物,再可用碘伏棉球或棉棒涂抹伤口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预防感染,及时就医。
第二,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伤口,要快速止血,先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方法,用吸水性好、干净的布块,卫生敷料直接覆盖伤口,用手掌在上面压迫止血。如果四肢伤口有喷射状出血,经压迫止血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大出血应果断使用止血带止血,捆扎止血带要在伤口近心端5-8cm处,避开关节部位和皮肤破损处,并尽快到村医务室或卫生院进一步诊治。
还没有出伏天,日晒时间长温度高,灾区重建家园环境湿度大,尤其对于户外进行道路抢修、村镇建设等体力工作者,工作任务艰巨,劳动强度大,持续工作时间长。结合近期灾区救援案例,120急救专家提示您:灾后重建家园,一定要做好避暑降温,谨防高温中暑引发热射病。
高温引起的中暑主要有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出现中暑症状,体温调节功能受损,人体容易失去水分、电解质紊乱,如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其他急危重症。
热射病就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是由于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体温调节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死亡率高达20%-70%。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出现体温升高、头晕、虚弱、恶心等症状时,有可能出现了中暑,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干预,远离高温直晒,在阴凉处休息,减少活动,及时降温,少量多次补充糖盐水或电解质饮料,轻症状可得到缓解。如发生意识模糊、心悸、呼吸困难、晕厥、抽搐等严重症状时,必须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就医。
灾后重建过程中,防范介水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传播也是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重心。水灾过后,水源易被污染。专家建议民众注重饮水卫生,不喝生水,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或桶装水,对临时的井水等一定要消毒煮沸后再饮用。
村镇居民要做好居家环境的消毒,保持卫生。配合卫生疾控人员的专业指导,及时做好定点垃圾清运及消毒,加强灭蚊蝇、灭鼠等工作,控制病媒生物滋生,有效降低卫生健康风险。
灾后预防食源性中毒、急性肠胃炎等急症很关键。由于温度高,食物存放时间短,如果供电不稳定,冷藏条件受损,食物极易发生腐坏变质,毒素增加很容易引发急症。这些急症往往表现出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呼吁大家尽量不吃剩饭剩菜、不吃凉拌菜,绝对不要食用淹死、病死的禽畜。家里的厨具、碗筷在使用前务必做消毒或煮沸处理。一旦出现呕吐、腹泻或发热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来源:北京急救中心官微
编辑:曾诗雨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