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又称为“云腿”或“宣腿”,因产自云南省宣威地区而得名。作为中国“三大名腿”之一以及知名的滇菜食材,有着超过1000年的历史,300多年的成名历史。近年来,宣威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历史传承,将火腿产业的发展与帮助群众增收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做好生猪养殖 源头把控品质
要想制作出品质优良的火腿,必须从猪肉的源头做起,严格控制品质至关重要。宣威市建立了1038个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其中包括33个拥有万头猪的场所,50个拥有5000至10000头猪的场所,380个拥有2000至5000头猪的场所,以及575个拥有500至2000头猪的场所。仅2022年,全市的生猪出栏数量就达到了311.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也达到了70亿元。
为了使火腿的口感更加出色,宣威经过14年的培育,成功研发出了宣威火腿的优质原料猪种——宣和猪。2017年7月,宣和猪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现场审定,成为国内首个专门为火腿培育的新品种。
做精腌制技术 数据化做支撑
老浦家火腿是宣威著名的火腿品牌,早在1923年,其创始人浦在廷的宣威火腿系列产品就在广州的名特产品赛会上荣获优质奖章,从此声名鹊起,名扬海内外。走进老浦家火腿的储存厂房,数千支精心腌制的火腿整齐地悬挂在横梁上,释放出引人入胜的香气。而在老浦家火腿厂内,还有许多类似的储存厂房,根据火腿的研制发酵时间进行了精细分类。
老浦家火腿的工作人员周建梅介绍说,传统的宣威火腿制作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每年只能在冬天进行腌制。然而,现代的火腿厂利用技术手段创建了低温发酵车间,完全模拟了宣威当地最适宜火腿制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使每个腌制步骤都得以标准化和精细化。在火腿腌制过程中,应该放多少盐?什么时候放盐?每个阶段如何确保达标?过去依靠大师傅的技艺和经验,而如今则全部转化为数据,每一步都得以精确掌控。
周建梅表示:“我们的火腿厂现代化程度更高,技术更加精湛。目前,我们不仅拥有火腿腌制生产线,还拥有火腿月饼、香肠、黑猪午餐肉等生产线,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整头猪。”
老浦家火腿品牌文化宣传馆(央广网发 赵贝贝 摄)
火腿低温储藏厂房(央广网发 赵贝贝 摄)
火腿衍生产品(央广网发 赵贝贝 摄)
加快园区建设 实现集约化发展
在推动火腿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宣威市意识到要解决火腿企业零散薄弱、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因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火腿产业服务中心,并在虹桥工业园区建设了高端食品产业园,以发展高端食品加工业为主,将火腿产业发展与帮助群众增收有机结合,实现“产地园区化、产品系列化、品质高端化、就业规模化”的目标。
据了解,宣威火腿产业园占地600亩,拥有2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1万平方米的园区公共服务中心。此外,还建设了宣威火腿博览馆、高端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产品交易展示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电商直销平台等配套设施,如食堂、宿舍等公共服务设施。预计,园区将吸引16家火腿加工企业入驻,其中包括3家自建厂房和13家租赁标准厂房。
宣威火腿产业园区(央广网发 赵贝贝 摄)
突出融合发展 文化赋能品牌
宣威火腿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腿产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宣威市目前建有两个非遗传习馆和1个宣威火腿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这些非遗传承馆和文化馆的建设推动了宣威火腿独特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在宣威火腿行业,共培育出1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位省级非遗传承人,2位地市级非遗传承人,以及7位县市级非遗传承人。
宣威市将投资1.3亿元建设全长1100米的火腿文化主题步行街,打造集休闲购物、餐饮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预计将为就业创业创造700多个岗位。目前,已有100多家商家签约入驻,其中66家已实际开展实体经营,有效推动了夜间经济的发展。
宣威火腿博览馆(央广网发 赵贝贝 摄)
延伸产业链 富民惠百姓
一个地方的产业滋养着无数家庭,而一个产业也可以使大量的人受益。在宣威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制作火腿,火腿情怀和火腿文化已经融入了这6075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之中。
宣威火腿产业紧密地联系着种植业和养殖业,与餐饮服务、文化旅游等大市场形成产业链,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火腿的美味不仅仅传递着香气,还带来了“财气”。在全产业链推动火腿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增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如今,宣威火腿产业高质量发展,成千上万的人致力于火腿产业链各个环节,他们通过辛勤的努力创造美好生活,使火腿产业成为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
质检
推荐